>百科大全> 列表
祖逖和刘琨的成语典故说明了什么
时间:2025-05-12 19:27:02
答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经过努力的奋斗,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成语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祖逖和刘琨的勤奋努力事迹
答案

祖逖和刘琨都是中国东晋时期的历史人物,他们因勤奋努力和忠心报国而闻名。以下是他们的勤奋努力事迹:

1. 祖逖:

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他立志收复中原,振兴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祖逖在青年时期就非常勤奋努力。他博览群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文学、军事、政治等。他常常通宵达旦地阅读,寒冬酷暑都不间断。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祖逖还努力练习武艺,提高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广泛结交有志之士,共同探讨治国之道。西晋灭亡后,祖逖率领部下南下,组织反抗势力,致力于收复中原。尽管最终未能实现这一目标,但祖逖的勤奋努力和英勇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2. 刘琨:

刘琨是中国西晋时期的名将,他以勇敢、智慧和勤奋努力著称。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刘琨积极参与朝政,力图改革,挽救国家。他倡导节俭,加强国防,选拔人才,为改善国家局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军事方面,刘琨领导了抗击匈奴的战争,虽然最初战事不利,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重整旗鼓,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取得了胜利。在作战期间,刘琨亲自率领部队,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奋战,最终成功地击退了敌人。

尽管刘琨和祖逖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都是为国家、为民族付出巨大努力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勤奋努力和英勇事迹被人们永远铭记。

祖逖和刘琨的故事主要事迹20字
答案

- 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是好哥们,两人常常同睡一张床上,谈论家国大事。有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于是用脚踢了踢刘琨,刘琨醒来后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这可不是坏声音呀,于是两个起床并拿下壁上挂的剑,去屋外借着熹微的晨光去舞剑。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 胡笳退敌:公元307年刘琨带兵驻守晋阳,某日数万匈奴兵围困晋阳。晋阳城里兵力太少,没有力量打退敌人,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刘琨命令士兵一面严密防守城池,一面修书朝廷请求援军。结果援军迟迟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们一开始恐慌,这可愁坏了刘琨。晚上,他登上城楼思谋退敌良策,看着朦胧的月光他想起了前人"四面楚歌"的故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找了一些会吹胡笳的士兵,让大家集中到城楼上朝着匈奴兵营的方向吹奏《胡笳五弄》,如此反复数日,哀伤凄婉的曲调勾起了匈奴骑兵对家乡的思念,慢慢失去了斗志,最终选择了退兵。

- 中流击楫:公元313年祖逖率军北伐,他带领部下渡江北上,祖逖站立船敲着船楫朗声发誓,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滔滔江水,一去不返。他的这番话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士兵。在祖逖的率领下士兵们奋勇杀敌,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推荐
© 2025 快发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