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人大多是明清时期漳州的移民,故有“海丰人,漳州祖”的说法。
现在的海陆丰话总体上是漳音潮调,底子是漳州话,大概八成的漳州话混入了一两成潮州话形成的。
当然有些比较封闭的镇受潮汕话影响较小,保留了更多的漳州话的元素,比如海丰公平陆丰大安等。
1. 在古代,即1840年以前,陆丰人在香港的开拓处于全盛时期。这主要是因为陆丰与香港在地理上相连,两地交通距离适中,既有陆路250公里,也有水路85公里。这种地理上的接近性使得两地之间的交通联系和人文往来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
2. 近代至现代,即1840年至1970年,陆丰人在香港的开拓进入低谷时期。这可能与历史和政治因素有关,例如香港的殖民统治和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等。
3. 当代,自1970年至今,陆丰人在香港的开拓进入复兴时期。这可能与香港的经济繁荣和两地的经济联系加强有关。在这一时期,陆丰人在香港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出现了不少成功的商人和艺人。
总的来说,海陆丰人去香港的原因可能涉及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不过,具体的原因可能因个人情况而异。
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1731年(清雍正九年),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
民国初年,隶属广东省潮循道,1930年(民国19年),隶属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惠阳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粤东行政公署;195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划归汕头特区专员公署。
1983年9月1日重新划归惠阳地区。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省惠阳地区的海丰、陆丰两县行政区域基础上设置地级市,其市名与时 汕尾镇重名。红草、马宫、东涌、汕尾、田乾、捷胜、遮浪7个镇建立汕尾市城区,海丰县行政中心仍为海城镇,汕尾镇为今汕尾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析出陆丰县北部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8个镇建立陆河县,陆丰县行政中心仍为东海镇,原陆丰县河田镇为今陆河县行政中心所在地。
1992年底,市城区设田乾镇、遮浪镇,建立红海湾经济开发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 ,以上两区属汕尾市政府派出机构。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陆丰市辖区内设有4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场,陆丰市政府驻东海镇。
海陆丰现在是汕尾市的另称。是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协办城市,联合国国际重要湿地城市,广东省省辖市、珠三角城市群成员之一。地处广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岸,与台湾一水之隔,东临红海湾和碣石湾,莲花山南麓,东临惠来县,西连惠东县,北接梅州市和紫金县,南濒南海。
海陆丰是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合作示范地的窗口,同时享有“中国彩色珠宝之都”、“ 小提琴之乡”、“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水鸟之乡”等美誉。 汕尾是重要的边境口岸城市。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