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找到自己想找的院校和专业,第二看学校以往的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看看自己是否能录取上,第三,看看学校的学费贵不贵?
第四,看一下学校离自己家近不近?
第五 填志愿,填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如果允许调剂的话,最好填调剂,这样能确保你是能上学校,最后就是等录取结果通知
活动主题: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
活动目的:帮助参加高考的学生正确填报志愿,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学校。
活动内容:
1. 开场介绍:向参加活动的学生介绍讲座的目的和重要性,强调正确填报志愿的意义。
2. 志愿填报指南:解读高考志愿填报表格,详细介绍填报所需的各项信息,如学校代码、专业名称等。同时,提供填报时需要注意的常见错误和解决方法。
3. 学科选择建议: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兴趣爱好,介绍各个学科的就业前景、专业要求和相关学校的特色。通过举例和讲述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选报专业。
4. 学校选择建议:介绍不同类型的大学,如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财经院校等,以及其特点和优势。同时,鼓励学生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不盲目追求热门学校。
5. 职业规划指导:强调志愿填报与未来职业规划的关联性,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职业规划资源和指导方法。推荐一些可靠的职业规划网站和工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6. 答疑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机会,向讲座嘉宾提问和交流,解答学生在志愿填报方面的疑问和困惑。可以提前收集学生的问题,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7. 总结和结束: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填报志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要慎重选择,确保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准备:
1. 场地选择:根据参加人数选择适当的场地,保证学生听课的环境舒适。
2. 讲座嘉宾: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大学教授、职业规划师等作为讲座嘉宾,确保讲座内容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3. 宣传推广:通过学校内部的宣传渠道,如校园公告栏、教务处通知等,宣传本次讲座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4. 提供学杂物品:为学生提供笔记本、小纸条等学习用品,方便他们记录重要的信息和提示。
5. 答疑材料准备:准备一些常见问题的答案,并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网站,方便回答学生的提问。
活动效果评估:
1. 参与度:统计学生的出席情况,评估活动的参与程度。
2. 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反馈表等形式,征求学生对讲座内容和嘉宾的评价,发现问题并改进。
3. 成果观察:观察学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的选择情况和决策理由,以及填报结果的合理性和满意度。
4. 反馈收集:定期向学生和家长收集反馈意见,收集他们对活动的回顾和建议,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这样一次公益讲座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填报高考志愿,避免错误的选择,确保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公益的教育形式,为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服务,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当高中生将要参加高考时,需要填写“志愿”,即填写自己想要报考的大学及专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考志愿填报名词解释:
1. 本科批次:指高校根据招生计划及录取规定,将招生计划分为三个批次,分别为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
2. 预科班:一般是指通过初试后能被高校录取但还需要进行一年预科学习的班级。
3. 专业限选:指在某个批次中,某些专业只能在特定的考生类别中选择,比如某个批次只能让单招生充填某些特定专业,而普通考生无法选择。
4. 服从调剂:允许学校根据招生计划、录取时间、专业选择等情况对考生所选择的志愿进行调整。
5. 分数线:指高校公布在某个批次报考大学及专业的最低分数线,考生须达到该分数线以上才有资格被录取。
6. 综合评价: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学科竞赛成绩、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课程水平、校内外实践活动经历、学术兴趣、体育爱好等方面的评价。
7. 录取方式:指学校采取何种方式录取考生,一般有常规录取、平行志愿录取、提前批次录取等方式。
希望这些解释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