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敦煌莫高窟的传说简短20字
时间:2025-05-13 01:45:22
答案

相传,敦煌莫高窟是一位乐尊佐和尚最早修建的。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有很多内地僧人离开中原,一路西行寻求修行之地。

公元366年,乐尊佐和尚西游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四处皆是沙石,时间已是黄昏,饮食和住宿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太阳渐渐落下了山,虔诚的乐尊佐和尚正在地头赶路,蓦然间他抬头一看,眼前出现了奇景,只见对面的鸣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乐尊佐和尚被这圣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这是佛祖对他的提示。于是,他停了下来,用尽个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闪现之地开凿佛窟。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始。

敦煌莫高窟王道士和藏经洞的故事
答案

公元1530年,为躲避西夏入侵的战乱,莫高窟里边的和尚,将经书,藏画,等历代的珍贵宝藏,三万余件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封藏到了藏经洞中,并用土墙将洞口堵上,画上菩萨像当做作伪装。

西夏占据敦煌数百年时间,封藏宝藏的和尚也消失无踪。从此这个藏经洞千年无人知晓。里面三万多件珍贵的文物,书籍,经书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

直到,一个道士的出现,藏经洞重现天日,也迎来了文物的浩劫和苦难悲惨的盗劫。

清末,一个湖北麻城籍的道士王圆箓(约1850年-1931年),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期间入道修行。王圆箓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圣境,感慨万千,急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

随后,他定居留于该地,成为住持,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根据《敦煌史话》记载,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雇用的一个手下在休息时,用草点烟,把剩余草节插进墙缝,发现深不可测,而且余烟被吸进其中,敲着则有空声,深感惊异。

于是叫来王圆箓,破壁挖洞,震惊世界的敦煌遗书就这样被发现,藏经洞里有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也有佛教的、道教的等宗教的一些经典

这位王道士与极为西方探险家的交易,震惊了全世界。先后到来的斯坦因和伯希和,用一点可怜的香火钱,竟然换走了洞中价值不可估量的珍宝。

宝藏的重现天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际偷盗者,法国,英国,德国,俄国,日本,匈牙利都没有放过中国的藏经洞,莫高窟文物大量流失。

敦煌莫高窟的传说简短20字
答案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大泉沟东岸,介于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南北长约1610多米。

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天黄沙,贯通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古丝绸之路上。 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传说有个叫乐尊的和尚云游到此,忽然看到东边的三危山金光闪闪,迎着夕阳,仿佛有成千上万的佛在金光中显现,便认为这里是佛家圣地,遂募钱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消息传开,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旅、官员纷纷在此修建佛窟,祈求路途平安。

到了唐代已有窟龛1000多个。五代、宋、西夏、元又不断修建。

以后虽经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了各代石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世界历史最久、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艺术宝库。

如果把各个洞窟中的壁画连接起来,可以组成一条高1米,长22.5公里的瑰丽的画廊;如果把藏经洞里的经卷、文书、绢画连同莫高窟其它所有的珍贵文物放在一起来研究,就是一门浩瀚的“敦煌学”。 现编为17窟的“藏经洞”,是莫高窟的精华所在。

这里藏有从西凉建初元年到北宋至道元年,近10个朝代,500多年的经卷、古籍、文书、绣画、铜象等4万多件。文字有汉、藏、梵、于阗、龟兹、粟特、突阙等;书类有手抄本、雕板印刷本、拓本等。

这些稀世罕见的珍品,不仅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漏、校勘有很大的价值,而且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民族历史、对外交流等提供了极空伏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莫高窟最壮丽的是壁画艺术。

壁画虽经历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但仍色彩鲜艳、线描清晰。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有飞天、伎乐、菩萨、仙女等,直乃“天衣飞扬,满墙风动”。

壁画内容除佛经故事、本生故事、佛教史迹、神怪传说、帝王生活装饰图案等外,还有大量的民风民俗画面。如狩猎、耕作、打鱼、收割、推磨、舂米、盖房等生产风俗画面;婚丧、嫁娶、旅行、行医、剃度、洒扫等燃亏配生活风俗图景;车船、梨担、连枷、纺车、织机等交通和生产工具的形象描绘;有学校、酒肆、屠房、旅店、集市等场所的风俗场面;有亭台、楼阁、宫殿、塔寺、院落、桥梁等建筑图样;还有音乐、舞蹈、杂技、节庆等娱乐活动的生动写照,真是一部古敦煌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

推荐
© 2025 快发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