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七绝咏梅赏析
时间:2025-05-13 08:04:48
答案

首二句“雪落千山草木稀,红梅茅舍俩相依”,马上就呈现出一幅画面:在白雪皑皑的群山中,一座孤零零的茅草屋,门前空坪上,一树红梅正傲雪怒放。这两句写景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极具视觉冲击。让主角红梅兀立在你的眼前。同时带出茅屋,为后面的屋主人(也就是作者)爱梅、怜梅、赏梅埋下伏笔。

第三句人物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第二句中的“两相依”,实际上是茅屋的主人和他喜爱的红梅在这深山中相依为命,体现出作者超凡脱俗、清净高远的生活情趣。“对月怜清影”写的是在万籁俱寂、冰清玉洁的世界中,一轮明月当空,红梅舍弃了人间繁华,在这深山中不惧踏冰卧雪也要陪伴作者,度过这严寒的残冬;作者望着月下冷清的树影,一个“怜”字,体现了作者对红梅这“知己”的爱怜之情。举杯之后的畅饮,让作者对红梅更增添了一股爱意。他倚树仰望,那满树的梅花,似颗颗珠玑,正凌寒斗雪,傲骨绽放,怎能不让他怜爱欣赏有加?

全诗一气呵成,情景交融,读后让人对高洁的红梅不屑富贵,甘心淡泊,在冰冷的世界默默地陪伴作者的高尚品德油然而生敬意。作者对红梅的一片深情,怜爱敬重、心生爱慕,想来也会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产生情感共鸣。

七绝咏杜鹃是谁写的
答案

唐代施肩吾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作品原文

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

丁宁莫遣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

作品鉴赏

这首诗借对不能登堂入室,得不到达官贵人赏识的杜鹃花的描写,流露出了对达官贵人的不满,以及自己有志不得其展、得不到赏识的怨恨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两句,写杜鹃花开放了,美丽、茂盛,但可恨的是京城的达官贵人却不能欣赏、认识它的美貌。这两句诗首先造成了一种鲜明的比照,一边是美丽茂盛,但另一边却是不欣赏,不认识,受不到重视。“夭”,美盛。“帝城”,指帝王所居之城,即京城。“帝城人”,应指达官贵人。在古代,有识之士往往把到京城做官,称作“入帝城”。大诗人李白曾有诗句:“借问欲楼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向帝城飞”,即指进京做官,一展身手,报效国家。此诗句中也有此意。感叹自己空有一腔才智,却不被录用,那些“帝城人”不欣赏、不认识我。所以此两句诗,既写花又喻己。施肩吾曾中元和进士,有志于报国做官,但有志不得展,终身未能做官,后隐居洪洲西山,世称“华阳真人”,成为道士。

“丁宁莫遣春风吹,留与佳人比颜色。”两句诗的意思为,杜鹃花啊,没人赏识你,只能嘱咐春风不要把你吹落,“留与佳人比颜色”。这里进一步叹杜鹃花的红颜薄命,没人赏识,只能与“佳人比颜色。”这里也流露出一种人不识之我自惜的情调。这两句诗同样也是写花喻自己。“丁宁”,即“叮咛”。

杜鹃花一般在杜鹃鸟啼时开放,所以名杜鹃花,由于杜鹃鸟鸣叫时声音悲凄,因而,杜鹃花也由此得不到达官贵人们的赏识。而诗人们一般用来表达一种比较低回凄切的情感。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一诗:“蜀国曾闻子规鸣,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表达的是一种断肠的思念故乡的情感,比较低婉。而这首诗中以杜鹃花的命运喻自己的遭际,叹花更叹己,使全诗带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惆怅和得不到赏识、重用的感伤、怨恨以及无可奈何的情调。

七绝咏蛙是李世民写的吗
答案

1 不是。

2 七绝咏蛙是唐代诗人周祖薇所作,他是唐代初期的文学家,作品以诗歌为主,被誉为“初唐诗派”的代表人物。

3 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虽然也喜好文学,但并没有发表过七绝咏蛙这样的诗歌作品。

推荐
© 2025 快发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