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合同纠纷仲裁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强制执行需要提交仲裁裁决书、申请书和相关证据材料,并按照法院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将依法审查并进行强制执行程序。具体的时间也会根据法院的工作情况和案件的复杂程度而有所不同。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关键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合同纠纷中,是没有这一要件的,合同诈骗的最后目的就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产,占有后的财产转为他用或者自己挥霍,其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思。合同纠纷中的当事人并不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是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只是在履行合同义务的过程中,由于外在的因素致使合同无法正常履行,比如资金周转困难,购买的材料不能及时到位等等,客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所以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二者在主观方面的主要区别。
2、客观构成不同
合同诈骗罪在客观表现方面,是以隐瞒真相,虚构事实为要件,如冒用他人身份、伪造变造票据,开设空壳公司等等。在签订合同时,合同上所列的设备条件等,行为人是根本没有的,这些只是欺骗当事人的,为的是让对方在合同上签字。在合同纠纷中,行为人不必冒用他人的身份或条件来欺骗对方,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
行为人会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条件,虽然也有欺诈的行为,但较合同诈骗轻微的多。例如:某煤炭贸易公司在没有落实上游资源的情况下,为了营利即与人订立了煤炭买卖合同,在收到预付款之后,多方查找上游资源,仍未落实,但表示愿意偿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此案中,行为人虽在不具备履行合同的条件下与他人签订了煤炭买卖合同,但从整个过程来看,主观上并没有诈骗的目的,因此,不能认定为诈骗,而应当按合同纠纷处理。
3、履行合同的态度不同
合同诈骗中,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因为其根本不具备履行能力,只是单一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旦非法占有了他人财产,便会销声匿迹或者以任何理由推脱不履行合同,更不会归还财产或赔偿对方那个损失。合同纠纷当事人一般都会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职责,并且具有一定的履行能力,履行诚意和积极性,一旦给对方造成损失,当事人会愿意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合同纠纷仲裁流程主要包括申请、受理、组庭、开庭审理和裁决等环节。在申请阶段,当事人需根据合同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仲裁委员会。
随后,仲裁委员会对申请进行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将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开庭审理时,仲裁委员会将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实体审理,并最终作出裁决。
所需材料包括合同文件、财务文件、书面证据、口头证据、专家报告等,以确保仲裁过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