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和苏轼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但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下是他们的一些古诗:
- 王维: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苏轼: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喜欢理由:
1.这首诗描绘了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2.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3.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4.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别看《兰亭集序》诞生是快两千年以前的事儿,其实它里面好多东西都跟咱现在遥遥呼应着呢。
首先兰亭,这个亭子今天依然存在,地址也没变,王羲之写会稽山阴之兰亭时,这个兰亭在哪儿,如今还是在哪儿,也就是浙江绍兴山阴县。
兰亭名字的由来,跟现代人取一些诗意的有意思的名字思路一样,据说汉代有人在那儿种植了兰花草,三国时又在那里设置了驿亭,于是那里就被取个名字叫兰亭,现在我们有时候给孩子起名也如出一辙,比如妈妈马伊琍,爸爸文章,孩子取名文爱马。
古时候的人会有一些群体性的集会活动,跟我们现在中秋节、端午节这些差不多,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剪头发,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消灾祈福,后来过着过着,节日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多样化了,跟我们现在一样,中秋节不再单单是纪念嫦娥奔月, 而是偏向于阖家团圆,端午节不是主要为了纪念屈原,更多地是攒个假期出去玩一玩什么的。古时候的上巳节,过着过着,人们也将它变成了聚在一块儿嬉戏游玩的日子。
那一年,上巳节又快到了,当时在浙江绍兴做地方高官的王羲之,就呼朋唤友,组织起了当年的群聚性活动,地点呢,就定在绍兴境内的兰亭,参会人员一共42个,其中包括了王羲之本人,还有他六个儿子,这次聚会在历史上被称为兰亭雅集。
好,三月初三这一天到了,王羲之一看场面,人挺多的,当官的大多都是些有文化的人,他们就可能不满足于像平常百姓一样在水边嬉戏一下就过了,就喜欢整点逼格高的,王羲之一看那地形,群山环绕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好家伙,天时地利人和啊,不如来玩个游戏。
他官最大,又是主持人,既然他说要做游戏,那肯定没人敢说不做吧,什么游戏呢?流觞曲水,很适合这个地方这群人来玩啊,怎么玩?让人在将装满酒的酒杯放到上游的溪水里,酒杯顺着溪水往下弯弯曲曲地漂流,所有人列次坐在溪水旁边,酒杯在哪停住了,坐在边上的人就喝了那杯酒,然后临场赋诗一首,做不出来诗怎么办?罚酒三杯,保证喝不醉你。
一天游戏玩下来,有26个嘉宾做出了诗,还有16个嘉宾吃了憋,诗做出来了还不算完,得集结成册子,也就是《兰亭集》,别看后来《兰亭集序》火得一塌糊涂,但其实人家是先有的《兰亭集》,有了诗集,还得找人作序,这跟现在出书一样的,找人写序的路子也一样,就找官大名气高说话管用的,没谁了,王羲之义不容辞,趁着酒兴,王羲之一顿操作猛如虎,挥毫写就了一篇记叙抒情文,《兰亭集序》就这样诞生了。
一出手成千古奇,这一挥毫,王羲之将自己成功地送上了“天下第一行书”、“书圣”的宝座再没下来过,同时一幅书法作品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据说传到唐代李世民手上时,他还去恳求过自己的太子,将来能不能让这个墨宝跟自己一同到地下去,爱之深,所以据为己有的心也是很迫切哪,还有《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到如今,仍然是语文课雷打不动要求全文背诵的经典篇目,曲水流觞也风靡起来,渐渐成为一项古代文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