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准。
基本上阳历一年为365天,除了润年才相差1天。阴历不同,他为了与阳历同步,有时一年中还要加一个月份。(称润月)老一辈人习惯了阴历,流传到现在。如今,按各人习惯,喜欢用哪种就用。政府所有的,(纪念节假日)包括计算工龄等,都是按阳历来算。
阴历,又称为夏历或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属于阴阳合历体系。以下是阴历的一些基本规则:
1. **朔望月长度**:阴历以月亮的朔望周期来划分月份,每个月的长度为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大约是29.53天,因此阴历的月份交替出现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
2. **太阳年长度**:阴历参考太阳回归年的长度来确定一年的长度。由于一个回归年大约是365.24天,这比12个朔望月的总天数要多,所以需要通过置闰月的方式来调整,使得阴历年与回归年保持一致。
3. **二十四节气**:阴历中加入了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它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时间点。
4. **闰月的设置**:为了使阴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适应,阴历会周期性地插入闰月。如果从某个农历十一月开始到下一个农历十一月之间有13个农历月,则需要置闰。置闰的规则是取其中最先出现的一个不包含中气的农历月为农历闰月。
5. **岁首的确定**:阴历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有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农历年的起始月是农历十一月之后的第2个月(不计闰月)。
总的来说,阴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是一种结合了月亮周期和太阳周期的阴阳合历,通过设置闰月来解决两者周期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融入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
出处不同:
公历就是阳历,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日期。
农历就是阴历,是我国古代用来农耕的日期,也就是日历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算法不同: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所定出的历法。农历是以太阴(月亮)绕地球为一个月,12个月为一年(闰年为13个月)所定出来的历法。(以闰月调节年之四时)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属于阴阳合历。
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